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公司新闻

中国医疗器械基金退出到底难在哪里 ?开云电子

  开云电子在资本市场,创业公司一般都会被分为早期阶段、中后期阶段、Pre-IPO阶段。每个阶段、每家机构都有自己不同的退出需求。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0月末,中国存续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规模总计达到14.31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相关基金的退出本金仅2.2万亿元;目前有超一半的基金集中到了退出期。

  而从具体的退出路径来看,在国内,创投、成长基金90%以上项目退出主要通过IPO实现,并购基金、S基金发展相对滞后;而在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PE基金的前三大退出路径则是:并购退出(52%)、PE二级市场接盘(即S基金,43%)、IPO(5%)。相比之下,中国一级市场退出却还处于小学生阶段。

  市场存在大规模的中后期创新医疗器械项目,估值泡沫严重阻碍企业长远地健康稳健发展,也阻碍了大量基金的顺利退出

  已上市18A公司中,上市前估值增长幅度在10-50倍区间的公司数据最多,大部分公司上市前的融资轮次为2-6轮,这类公司共有50家,占所有18A公司总数的86.21%。回顾现阶段港股18A公司市值情况,绝大多数的市值相较于IPO前估值基本也已出现骨折式腰斩,大批一级投资机构深套其中;中国医疗器械赛道一二级估值出现了严重的倒挂。

  申请IPO、在审和在辅导的医疗器械项目近150家,资本运作如火如荼。2023年,A股共有5家医疗器械企业完成上市,共计募资54.28亿元。A股共有18家医疗器械企业申请上市开云电子,港股共有4家医疗器械企业申请上市。从在审项目来看,截至2023年12月,A股和港股共有37家医疗器械企业在审;其中,高值耗材企业13家,医疗设备企业10家,体外诊断企业10家,低值耗材企业4家。从辅导项目来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国内共有76家在辅导医疗器械企业。

  以高值耗材为例,2023年,中国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IPO【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的高值耗材在审项目共有4家,合计融资金额为67.26亿元;港交所主板IPO的高值耗材项目共有2家,合计融资金额为17.73亿元。这些项目的估值水平都在几十亿元人民币,但均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开云电子。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中国共有42家企业采用第五套标准申请科创板上市。而以此标准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仅微创电生理一家,其余企业大概率的结局都是终止/中止审核。

  曾几何时,IPO狂欢一直是医疗器械创投圈和创业圈所有人是追逐和向往的。曾经也听到一位业界前辈说过:创投圈其实就是另一个名利场,一旦某投资人和某创始人的项目成功IPO,随即便能实现名利双收。笔者暗自揣测这或许也是国内创投圈笃定IPO上市才退出之所在。加之IPO对估值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逻辑上一级市场标的估值必须做上去;回归到现在,一级市场泡沫所带来的后遗症集中爆发开云电子。

  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上存在一大批估值水平高得离谱,但整体业务一塌糊涂的项目,绝大多数企业都想将自己家产品管线打造成“人有我有、人无我也要有”,故事讲得越大越好,到了现阶段集中商业化之际,产业陷入了无特色的严重同质化恶性竞争、产品品质有待商榷、是否真正解决临床痛点有待商榷等怪圈,整体商业环境一塌糊涂。说得再难听一点,很多人讲故事都是一把好手,进而造就了中国市场上存在一大批为了IPO套现跑路而创业的项目,而非为了创业而真正创业的创新医疗器械项目,创业初心存在很大的问题,投机性质极其严重。

  在此大环境下,现阶段,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合理的估值到底该是什么样的仿佛瞬间没有了可衡量的标准。

  另外,从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看,中国CR20的行业集中度18.21%开云电子,全球为56.08%;中国CR50的行业集中度为27.04%,全球为74.97%。中国仅有两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市值突破千亿人民币,绝大多数都在百亿人民币之下。医疗器械单赛道本身小而散,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小而散,无法有效形成合力。但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加速推进,形成合力是趋势所迫。这也是为什么在此之前,笔者一直认为医疗器械的并购整合是以后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加速推进的原因之一。

  但是,不得不说,之前火热的资本市场的确为中国整体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项目,创新创业氛围空前高涨,这也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必须要经历过的。但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家一窝蜂都想IPO,但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单独的医疗器械公司?中国二级市场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上市公司?中国二级市场是否能承接如此之多的产品管线高度同质化的创业公司?中国医疗器械赛道是否需要重新进行梳理?做优产业分工?

  最后,2024年年初,迈瑞一纸公告以溢价约30%-约67亿元人民币的对价收购惠泰医疗。该A吃A的资本运作在IPO利空愈演愈烈之时,其如久旱望甘霖般给了大家一针强心剂,仿佛瞬间扫除了中国医疗行业一二级退出不畅的阴霾。但现阶段中国医疗器械的并购并不如大家所期望的那样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在于国内绝大多数创新医疗器械项目的估值泡沫超出预期,看泡沫出清的速度貌似是打算软着陆。除此之外还在于绝大多数厂商的产品管线特色不明显,很多已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都在做几乎一样的东西,不存在被并购的价值;“买一个公司,还不如挖一个团队”。很多公司也就只能苟着,但最终能苟到哪一天咱就不好说开云电子。

  最近这一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国资在医疗器械一级市场出手频率与日俱增,一度呈现大手笔扫货的状态,国资已成为我国医疗器械创投领域极其重要的参与力量。对此,虽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说看法,但笔者认为一方面在当前市场化基金明显后退的大环境下,国资迅速补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中国医疗器械创业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创新研发的压力,使得企业能将创新做下去,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创新产品。

  另一方面,从基金退出的角度来说,国资入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大批仍旧处于研发阶段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的可能性,侧面缓解GP和LP的压力,部分GP也能实现IPO前的退出;此外,由于国资基金的资金具备特有的属性,其与政策制定部门联系相较于纯市场化基金更为紧密,有更多的向上沟通渠道,后期适当时间也有助于助推中国创投圈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助力更高效、合理的退出机制快速诞生。当然其也会存在固有的问题,在此笔者就不做过多赘述。总之,退出渠道的通畅现阶段也是大家最最急需的;现阶段,大家异常谨慎投资医疗器械也有部分原因是基于此。